1 長江流域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
現代水利周刊:當前,長江水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陳進:盡管近10年來,長江流域各大中城市污水處理率明顯提高,但長江水域承接的廢污水排放總量大,再加上農業面源污染,使長江水質總體改善程度不大,一些水源地非常規監測指標,如重金屬、有機污染和營養物質等時常超標。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河網地區、城市附近天然湖泊和中小水庫水域污染或者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大量耗水產業和化工企業聚集在長江干支流兩岸,還有數十萬艘船舶行駛在長江主要水系上,突發水污染事故的風險較大。
長期以來,長江干支流沿線地區95%以上城鎮用水都使用地表水,而且主要是上游的客水,城市附近的備用水源地普遍缺乏或者水質不佳,主要城市供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抵御江河湖庫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能力不足。
長江水系水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明顯。由于大量涉水工程建設、岸線和洲灘低效利用、水污染、河道采砂、航運和野生魚類過度捕撈等綜合因素影響,長江水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明顯,珍稀和特有物種(如魚類)生存困難,野生魚類資源量大幅度減少。
水資源管理的基礎差。長江流域普遍存在節水意識淡薄、用水效率低的問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綜合監測體系不完善,各地區和各部門協調不夠,綜合監督和管理能力不足。
陳學福:近年來,長江流域經濟快速發展,長江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一些問題凸顯。
一是保護和開發的問題。雖然流域水資源較為豐沛,但用水較為粗放,水污染、水生態損害問題較為突出。湖北省重化工企業多沿江分布,沿江部分城市存在岸邊污染帶,漢江“水華”時有發生,湖泊富營養化現象突出。
二是水資源各種功能之間的關系問題。三峽水庫蓄水后,長江中下游江湖關系發生變化,清水下泄對長江河勢影響逐步顯現。長江干堤仍有局部重點堤段防洪標準不達標;干流河道內洲灘民院防洪標準較低,洪水威脅依然存在。同時,荊江支流進水時間延遲、斷流時間提前,部分灌溉閘春灌時難以引水。
三是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問題。在國民經濟規劃布局時,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四是本流域用水和外流域調水的問題。長江流域在承擔保障本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任的同時,也承擔著南水北調向外流域調水的重任,需要科學調度水資源,以實現各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共贏。
2 水資源是決定長江經濟帶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現代水利周刊:此時出臺《關于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有哪些主要意義?對長江水資源保護會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陳進: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也是中部崛起的主要地區,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習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思路的重慶講話一周年之際及國家發改委《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下發半年之際,湖北省出臺《決定》,是對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路及規劃綱要的必然響應。《決定》的出臺對湖北省經濟發展定下了總基調。湖北省是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又是三峽、丹江口水庫等國家重要水源地,保護水資源對于本省及國家水安全保障都十分重要,強調“生態優先”可以使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必須在保護好生態環境條件下進行經濟發展,強調“綠色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也可以減少入河排污總量,對于水資源保護十分必要。
現代水利周刊:水資源保護對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
陳進:水資源能否滿足水功能要求,是決定長江經濟帶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傳統的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一般是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三高(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排放)產業和占用大量土地資源的產業從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這樣的發展模式顯然不適合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新要求,這樣不僅會進一步損害中西部相對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會加重地區間發展水平和環境的不平衡。
所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目標應該定位為綠色、健康、美麗、和諧。綠色表示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絕大部分的產業、企業及其產品應該建立在資源的高效利用、嚴格的污染物質排放和最低的生態環境影響上,這樣不僅有利于發展旅游和現代服務業,也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設和城市化的發展;健康表示長江必須滿足防洪和供水安全,并維護流域生態系統的健康,人和生態系統都健康;美麗表示要盡量保留長江自然的地理、地貌和水文環境、壯麗景觀和文化遺產;和諧表示人與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使長江流域成為宜居、文明、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地方。
3 在長江流域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必須將“三條紅線”捆綁在一起,并加強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
現代水利周刊:如何做到堅守“三條紅線”,切實保護和科學利用長江水資源?
陳學福:湖北地處長江之“腰”,擁有最長的長江干線,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
近幾年來,湖北省水利廳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把保護長江母親河作為全省水利工作基本方略,努力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長江經濟帶保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嚴格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全省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任務順利完成,推動出臺了一批規范性文件,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已基本建立。省委、省政府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相關指標納入對市(州)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了規劃水資源論證,加強取水許可管理,實行計劃用水,強化用水全過程監管。開展重點河流納污能力核定,嚴格化工園、工業園排污口審批。開展節水型企業、灌區及公共機構創建和節水文化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農村“三創五進”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嚴格水行政執法,對觸碰“三條紅線”的行為“零容忍”,實現了全省“十二五”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達標控制目標。
二是實施江河湖庫綜合治理與保護。組建了省湖泊局,出臺了《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實行“一湖一勘”“一湖一檔”“一湖一責”“一湖一策”“一湖一規”“一湖一景”,把全省100畝以上的755個湖泊分兩批列入保護名錄,明確湖長和保護策略,啟動湖泊保護總體規劃和湖泊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并采用衛星遙感遙測技術對涉湖違法行為實施監控。大力實施武漢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四湖流域綜合治理等百湖(河)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工程,積極開展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江河湖庫的綜合治理與保護進一步加強。
三是強化長江岸線管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大力開展長江重點堤段加固和崩岸整治,積極推進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與河道整治等重點防洪工程前期工作。積極構建長江河道采砂管理聯合執法機制,對打擊長江河道非法采砂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通過多年建設管理,湖北省長江干堤已基本形成“一堤一路、兩林護岸”的景觀長廊。
陳進:長江是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水資源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水污染引起的水質性缺水,根源是污染總量大,污染源多,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所以,在長江流域進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必須將“三條紅線”捆綁在一起,并加強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例如,水功能區管理目標達標,可以增加可供水量,水質性缺水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解決;用水效率提高,可以減少用水總量和入河排污量;用水總量控制好了,也可以促進用水效率的提高和減少排污量。
長江流域總量控制必須與水功能區管理目標結合,才會有動力,而且需要細化,例如長江流域水量分配或者用水總量指標確定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確定流域或者行政區域水資源可利用總量或者可分配水量;二是確定各行政區域的用水份額及其相應的河段、水庫、湖泊和地下水開采區域控制指標;三是確定不同來水頻率或保證率的各行政區域年度用水量及相應的調度計劃;四是確定預留的水量份額及其相應的河段、水庫、湖泊和地下水開采區域要求;五是確定跨行政區域河流、湖泊的邊界斷面流量、生態流量、最小流量、預警流量、最小控制水位、水質指標等及跨行政區域地下水水位和水質等控制指標。
4 構筑規劃體系,采取多項措施,保護好長江水資源
現代水利周刊:如何結合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和新發展理念,加強長江水資源保護?
陳學福:一是構筑規劃體系引領長江保護開發。充分考慮長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統籌好開發與保護、興利與除害、水調與電調、用水與航運等水資源開發利用各種功能之間的關系,編制水資源綜合規劃、防洪規劃、岸線保護利用規劃、水資源節約保護等專項規劃及水量分配方案,加強長江水資源統一規劃和調度,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生活用水,保障生產用水,留足生態用水。科學規劃、高效利用長江水資源和岸線資源,優化長江沿線取水口、排水口布局,確定水域及岸線主導功能,劃定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嚴格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對保護區,需禁止不利于水域功能保護的活動;開發利用區,應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有的要限制性開發;保留區是專為今后開發利用預留的水域,原則上應維持現狀不開發,盡可能“留白”,為后人永續發展留足空間。
二是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因地制宜建設必要的引調水工程和區域水網工程,加快構建布局合理、調控自如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讓水“活”起來,更好發揮水體的自凈能力。嚴格控制排污總量,讓水“清”起來,清水入河、入湖、入江。加強生態保護區、飲用水水源區、水源涵養區、濕地保護區保護與修復,推進生態脆弱河的生態修復,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開展退耕還湖、退養還灘,禁止擅自圍墾占用湖泊濕地,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促進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健康。
三是大力建設節水型社會。應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步伐,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建設,減少農業灌溉用水,減輕面源污染。大力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普及節水工藝和技術,推動重點企業、高耗水行業節水工作,加強中水回用和非常規水利用。實行用水定額管理,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用水器具。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行非居民用水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推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制度,發揮水價在節水中的杠桿作用。開展節水型公共機構、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居民小區創建活動,促進全社會節水。
四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建立規劃水資源論證、計劃用水、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等制度,嚴控用水總量。推行用水定額管理,落實節水設施“三同時”制度,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水功能管理和排污口管理,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實行納污總量控制,改善江河湖庫水體水質。完善省、市、縣 “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把相關指標落實到江河控制斷面、各級行政區。強化指標剛性約束,將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區域發展、城市建設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條件。實行嚴格的監管措施,讓水資源管理“紅線”真正成為水環境“警戒線”、水生態“保護線”。
五是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快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推進主要支流及重要河流治理,啟動重點湖泊綜合治理,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突出抓好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各項民生水利工程建設。
陳進: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長江干支流堤防及岸線不僅是防洪基本的保障,也是發展航運的重要資源,需要在保障防洪安全和生態屏障功能基礎上科學利用,需要空間均衡和系統治理,提高岸線利用效率。
在水環境管理和保護方面,應該在推行河長制基礎上,實行水陸統籌、聯防聯控和流域分級共治,優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加強水功能區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在水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方面,在加強水生態監測基礎上,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進一步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水域岸線管制,科學推進重點江段和湖泊等生態環境敏感區的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推動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
今后長江水資源保護的難點是面源污染控制,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減少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另一方面應加強水岸帶生態屏障帶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整治,消減面源污染總負荷。
北京沃特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0777號 客服熱線:010-8576302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北口水利綜合樓
E-mail:szy@sinowbs.org Copyright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水利水務網